中秋的月,大抵是一年里最懂得人心的。它不似春月那般朦胧羞怯,也不似冬月那般清冷淡漠,只在桂香漫溢的秋夜里,把银辉铺得满世界都是,像极了母亲展开的旧棉被,带着暖融融的牵挂与念想。这轮月亮,从古照到今,照过游子的行囊,照过归人的窗棂,也照过我记忆里两个截然不同的中秋时光。
小时候的中秋,是藏在日历牌后的满心期盼。早在月初,就会踮着脚扒着灶台问母亲:“啥时候做月饼呀?” 那时的月饼没有花哨的包装,是供销社里油纸裹着的老式五仁,掰开时能看见饱满的花生仁与青丝玫瑰,咬一口满是酥皮碎屑,甜得能让嘴角翘上一整天。待到中秋傍晚,父亲会搬出自家焊的铁架,在院子里支起小桌,母亲端上刚出锅的炖鸡、切好的苹果,连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大白兔奶糖,也会摆上满满一碟。我和弟弟捧着月饼绕着桌子跑,月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,父亲会指着月亮说:“看,那是嫦娥的广寒宫,桂树底下还蹲着玉兔呢。” 我们便睁大眼睛盯着月亮,仿佛下一秒就能看见玉兔蹦跳的身影。夜深了,邻里间的笑声隔着院墙飘过来,谁家的孩子在唱童谣,谁家的大人在聊收成,月光把所有的声响都揉得温柔,连晚风都带着甜丝丝的月饼香。那时的中秋,是具体的、热闹的,是舌尖上的甜,是耳边的笑,是一家人围坐时,连空气都透着圆满的味道。
如今的中秋,却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。超市里的月饼摆得琳琅满目,流心奶黄、抹茶冰皮,包装精致得像艺术品,可尝过几种,却总觉得少了些当年的滋味。不再有院子里的小桌,取而代之的是阳台的玻璃栏,月光透过玻璃洒进来,少了几分亲近,多了几分疏离。父母的头发添了些白霜,说话时也会偶尔停顿,我忙着在手机上回复祝福信息,手指划过屏幕,却不及当年听父亲讲嫦娥故事时那般专注。有时会突然想起小时候,弟弟抢我月饼时的哭闹,母亲假装生气的嗔怪,父亲在一旁哈哈大笑的模样,那些画面在月光里愈发清晰,却也愈发遥远。如今的中秋,依旧是团圆的日子,可团圆里,却掺了些时光的重量 —— 我们长大了,父母变老了,曾经围坐的小院变成了高楼,曾经简单的快乐,也多了些复杂的滋味。
其实,中秋的寓意从未改变,它始终是关于团圆、关于思念、关于对美好的期盼。只是不同的年纪,会读出不同的味道。小时候读它,是甜在舌尖的月饼香,是闹在耳边的欢声笑语;如今读它,是藏在心底的牵挂,是落在肩上的责任,是看见父母白发时,那份想要握紧时光的温柔。月光依旧是那轮月光,从童年照到现在,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,也承载了我们的回忆。或许,这就是中秋的意义 —— 它让我们在时光的流转里,既能回望过去的温暖,也能珍惜当下的团圆,更能心怀对未来的期盼。
()
|
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